![]()
人们常把战争比作艺术,作为设计公司,我们准备把所有和艺术有关的东西都研究透彻。这个阶段想写一些有关古战场的事。也许和网上泛泛而谈不同,我们力争精确和客观。笔者通过多年研究,发现了很多不为人研究的东西,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
中国古代大规模阵地战,先排除小说上常描绘的单挑。所谓武将单挑或者某个武将冲阵不敢说没有,可发生很少,传说中项羽力敌万人的故事多半是虚构的。
先说下汉民族和汉民族之间的打法:
汉民族一直在战争中度过,除了汉民族之间的争斗外,就是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所以打法很丰富。加上孙子兵法的影响,汉民族群体作战能力非常强,当然说的都是全盛时期。
中国古代军队讲求兵种完整和兵力搭配,早期采用战车,后来战车退出历史舞台后打法产生了变化:由于东方民族很少采用欧洲那种很高的大盾(需单独人扛着的那种盾),长矛(枪)兵携盾牌突前,挡住对方的弓箭和防止骑兵冲锋。弓箭兵位置稍靠后先射,双方先打出一片凌厉箭雨,这波弓箭如果应对不足首轮就损失惨重。遇到对方骑兵冲锋而己方不选择对冲的话,长矛尖头冲外,盾牌紧紧护住,马冲进来就是一片人仰马翻的景象。大量短刀兵(欧洲是剑士)这时候就要赶紧持盾补位,迎接对方步兵涌入,利用混乱和大规模作战短兵的优势,近身格斗。所谓兵种相克是存在的,却也没这么玄幻。所有兵种里骑兵是最难对付的,能给骑兵带来杀伤的除了骑兵,还有数量巨大的长矛(枪)兵和弓箭,纯步兵要想打败数量差不多的骑兵,太难太难。应付骑兵突袭闪击更头疼。
该说到汉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打法了:中原民族打游牧民族往往阵地战像是守势,因为步兵弓兵为主,没法进攻也很难袭扰。一旦胜利就驻扎,层层推进。宋朝发生过这样的事,由于失去了北方养马场,步兵对战对方骑兵的时候常发生,只能利用弓箭、长枪、短刀带盾、人数优势……的立体战术才能抗击游牧民族的骑兵冲击。当年的岳飞就这样打败了重装骑兵。所以他真是千年难遇的军事天才。
由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打法不尽相同,以打击最典型的匈奴、女真、突厥、高句丽、蒙古为例,说下这边的战术调整。
汉朝卫青击匈奴采取的是层层逼迫,步骑弓箭结合的打法压迫对手空间,争取到一处就稳扎,切断对方兵力联系后再逐层进击;霍去病完全效仿匈奴打法,游骑兵打法加上汉军军事理论的先进,突袭!李陵步兵克骑兵的战例意义大于效果,给后面的打法提供了参考。总的来说,匈奴那个年代骑射没有蒙古这么自如,因为当时没有马镫(关于马镫出现年代争议很大,一般认为是南北朝时候产生的)。所以汉军没遇到宋军这么强大的挑战。
南宋抗金时代,由于金人(女真人)打法较为综合,骑射、重骑、步兵结合。宋军骑兵数量不多,宋军采用的是步兵加弓箭加盾牌,再优化打重甲的兵器,如狼牙棒、斧钺、排刀、锤(士兵拿的长柄锤,并不是小说艺术加工的短双锤)等打击重骑兵,这种用牺牲较大的打法换取胜利。
唐朝李靖、李绩打击突厥相比较为轻松,主要归结于政治军事经济的强大,打法介于汉军和宋军之间,那时候还有很厉害的武器:横刀和陌刀。铺天盖地地劈砍配合唐军强大的骑兵,战斗力极其恐怖。 由于突厥骑射袭扰、轻骑袭扰战术用得较多,唐军经常将战车前置,弓箭、长矛稍靠后,后面用骑兵冲锋。呵呵,很奇特吧,但很有效地保护骑兵最大化利用。遇到突厥重装骑兵冲锋,马上后排的陌刀阵突前去砍马腿。
南宋末年抗击蒙古时,由于蒙古骑兵不打综合立体战,就是弓箭结合马匹,利用蒙古人得天独厚的轻骑兵马背优势和独一无二的弓箭优势合二为一,机动性和威力都达到最佳,诞生了最为庞大的骑射军团,采用最简单也最难破的远弓近刀打法。由于南宋已经气数将尽,只能利用城墙优势顽强防守。如果打野战,那时整个地球上就没有军队打得过蒙古,宋军勉强用强盾加上长枪的阵型苦苦支撑(和欧洲防蒙古异曲同工)。靠天险和城墙坚守骑射也算是个聪明的打法,靠这个方法气若游丝的南宋撑了49年(欧洲撑了19年就崩盘了),最后城池被蒙古大军的回回炮攻破后,南宋走向了灭亡。
明军打蒙古相对容易些,蒙古骑兵虽然战斗力依旧彪悍,明军那时候已经有火器了,加上战车、骑兵对冲、步兵阵型等战术,战略上打经济烧粮草断后援、层层驻扎,防守上安排陷马坑、绊马索防止反扑,最后层层推进等。应该是过了多年总结出对付骑兵的办法了。另外一点就是蒙古气数将尽吧,而且战法上没有与时俱进,被后来居上的明军赶上。
隋唐都打过高句丽,隋炀帝、唐太宗甚至御驾亲征都很难拿下(当然这个运气不好的民族最后还是被唐军清理干净了)。高句丽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不一样,一直都是采取守势,原因是他们有顾忌,有基地有建设。不像其他游牧民族打得过就打,打不过溜得无影无踪。所以唐军对付这类军队,一开始野战采用传统汉民族军队的打法,拿住辽东半岛后层层叠进,横刀陌刀劈砍、盾牌防弓箭等等。结果,虽没打下来却让高句丽元气大伤。后期高宗时代,根据游牧民族生产匮乏的特点,打经济,骚扰等方式,最后一举攻破平壤。另外强调一点,高句丽和高丽以及现在的韩国朝鲜扯不上一点关系。简单说高句丽属于扶余人,再简单说是很多北方游牧民族混居而成,主要和突厥、鲜卑血缘接近(而古朝鲜人属于三韩人)。高句丽灭亡后,部分融入中国这边,少部分进入朝鲜半岛。三韩人崇拜高句丽的威名,跟随起名叫高丽而已。
至于打契丹、氐苻坚、西夏、乌丸等等游牧民族,说起来就太烦琐了,一笔带过吧。
另外加上几个知识点:一,汉民族战斗能力和政治影响很大,起伏相当大,强盛时期(或有个好的统帅)战斗力超乎想象的强,弱的时候超乎想象的弱,战斗力受兵法、谋略、士气的影响超过战法;二,汉民族人数众多,但农耕民族不像游牧民族全民皆兵,衰败的朝代能野战的部队人数优势并不像想象那样大,如明朝末年。三,汉民族遇到的对手是冷兵器时代最强的力量:北方游牧民族;四,个人认为正是有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敲打和竞争,才保证了中华民族强大了几千年。没有竞争的民族会很快衰败下去。所以很多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五,和小说描述的相反,(强盛期)汉民族群体作战能力极强,反而由于骑、射能力不出众,单兵作战能力反而很一般。
点击查看《兵器长枪》
点击查看《兵器短刀》
各民族战法
点击查看《欧洲战法》
点击查看《游牧民族战法》
如翼设计原创,转帖请注明:转自如翼设计:www.ruyidesign.com